• EN | 中文
  • 2021-09-24

    智慧城市:让亚洲城市中心的发展更可持续

    智慧城市正在整个亚洲地区蓬勃发展。例如,在东南亚地区,新加坡正在利用物联网技术推进“数字政府、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”战略。与此同时,曼谷和胡志明市正在改造和建设智慧社区。而中国在这方面所展现的雄心壮志令其他地区无法比肩。近年来,中国致力于实现宏伟的减碳和清洁能源目标,努力承载其庞大(且日益增长)的城市人口,对智慧城市的关注和投资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技术水平、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都在推动智慧城市实现创新发展,以打造绿色环保、响应迅速和美好舒适的城市空间。在这一过程中,能源发挥着关键作用。

    智慧城市是如何运作的?

    在智慧城市中,建筑和公共空间都拥有“感官”,并且这些感官都是数字化的,可以通过物联网(IoT)收集有关建筑、公众和环境的信息。随后,源源不断的数据流将传送至由人工智能驱动的共享平台,进行关联、分析或自动化处理,从而实现动态响应。得益于此,人们可以做出基于数据的强大决策,打造更为高效、便捷和可持续的城市环境。

    智慧城市的运作方式在于绘制包含建筑环境及公众信息的地图。以能源为例,能源领域工作者需要绘制能源消费和生产的地图。人们可以利用消费模式生成有关何时何地使用能源的信息。通过将这些信息传输至数据共享平台,城市可以更好地响应和预测能源需求,同时减轻电网的压力负荷。此外,当发生停电事故和电容不够的问题时,人们可以根据背景信息分析事件成因,并积极采取有效行动,从而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。随着更多系统和数据实现绘制和传输,智慧城市将能够全面掌握能源利用情况,提供更加精准的预测,并释放动态响应的强大潜力。

    数据地图是动态智慧基础设施的基石,可在运行时进行更新和学习。它从环境中提取信息和数据,使信息公开透明、便于访问。随后,数据需要将信息转化为行动。在过去,由于资金短缺,人们难以获取和应用这项技术。而近年来,随着该技术的成本显著下降,私营企业和公众在日常生活中便可使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。

    智慧建筑

    人工智能与智慧城市的深度融合始于单栋建筑和系统,提供了一种强大有效的方式来获取数据和采取行动。人工智能可与暖通空调和跨季节储能等系统融合,以减少能源浪费、显著节省资金和降低建筑的碳排放。能源利用系统中的所有数据将传送至同一平台,来预测每个月和每个季节的用电需求,以便采取后续行动。在此基础上,建筑设施负责人可在平台中加入不同变量,如预测供暖、制冷和照明需求,而人工智能平台可以控制这些系统,并做出迅速响应,以节省资金和能源。

    得益于这些平台,我们能够更进一步,对太阳能电池板和储能装置的安装情况进行建模,或根据建模实现机器和设备的高效升级。智慧城市人工智能平台可实现能源生产及供应方式的去中心化,并助力最终用户的能耗特点做出数据驱动的智能决策。

    在智慧城市中,个人、政府和企业皆能享受这一服务。

    智慧公众

    公众与建筑都是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人们在旅行、消费和交流的过程中生成大量数据。同建筑一样,这些数据可通过物联网传感器进行收集,协助做出决策和预测。此外,移动设备也可以收集这些数据。得益于手机的广泛应用和城市物理框架内部的高互动性,中国得以对这些数据进行充分利用。这些数字化工具可用于监测、追踪和响应个体能源需求,并为公众赋能以释放积极影响。

    在智慧城市中,人们可以设置可追踪的供暖、制冷和照明偏好,并获得智慧建筑的响应支持。智慧城市数据基础设施可提醒电动汽车驾驶员理想充电时间,从而使其避免电价和负荷尖峰。从城市层面来看,智慧城市可根据人们在家里和办公室的能源利用情况收集海量数据,这些数据将传输至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平台,以优化能源使用和减少排放。从个人层面来看,人们能够更加合理地利用能源,并减少其碳足迹。

    公众是衡量智慧城市发展状况的最终指标。建设智慧城市的目的在于打造一个以人为本、满足居民需求的城市生活环境,并让每个人都过上绿色环保和美好舒适的生活。

    何时行动?即刻开始。

    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的成本日益降低,亚洲正在加快智慧城市的建设步伐。在中国,公私部门都在推动实现该领域的变革。政府、企业和个人正在大力投资智慧城市项目,共同努力实现城市规划与智慧城市技术的融合。智慧城市为城市发展带来了更多商机,吸引了更多投资,并为居民提供了更为优质的生活。亚洲国家在制定政策时纷纷将此点列入考量因素。如今,中国为希望加入智慧城市建设的企业或物业经理打开了机遇之门。不过,要想打造智慧城市,仅靠政府的努力还远远不够,我们还需要公众积极参与,广泛使用互联服务,并展现强烈的使用意愿。而中国民众完美符合以上三点要求。

    凭借分布式能源、智慧建筑和智慧数据采集与分析工具,Aden能源能够快速响应中国的智慧城市需求。

    关注我们

    新闻 & 行业洞察